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 九游光遇换绑成功需要多长时间 > 新闻动态 >
凌晨四点,陈明轻手轻脚收拾行装,不愿惊醒沉睡的父母。
昏黄的灯光从厨房透出,他驻足向内望去。
看到那一幕,泪水瞬间模糊了视线。
01
车坏在路上纯属意外。
陈明靠在国道边的护栏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,心里盘算着时间。
修车师傅说至少要两个小时,而距离他的家乡只有不到三十公里。
"李总,不好意思,项目要推迟一天。"他拿着手机,语气冷静而专业,"我明天一早赶过去,保证不耽误进度。"
电话那头的领导爽快地答应了,陈明挂断电话,目光不自觉地望向家乡的方向。
十一年了,自从那场激烈的争吵后,他几乎没有踏进过那个小县城,只是偶尔寄些照片和明信片回去,算是联系。
"回去看看?"修车师傅擦着手上的机油,随口问道。
陈明没有立即回答。
十一年前的那个清晨,他提着行李走出家门,父亲的声音在身后响起:"你走了,就别回来了!"
他没有回头,只是加快了脚步。
现在想来,那声音里是不是还藏着别的什么,被他的倔强和愤怒所忽略?
"回去吧,修好了我给你打电话。"师傅又说,"老人不容易。"
陈明点了点头,拦了一辆摩托车,向家乡驶去。
风吹得他眼睛发疼。
沿途的风景变了许多,新修的马路,拔地而起的楼房,唯有远处的山峦依旧如故。
那座山,是他小时候经常爬的,山顶有一块平坦的大石头,他常坐在那里,望着远方,想象着外面的世界。
摩托车在县城边停下,陈明给了车主二十块钱,婉拒了对方要送他到家的好意。
他想一个人走走,感受这个地方的气息。
县城不大,从这里到家只需十五分钟。
街道上,几个老人坐在路边的石凳上晒太阳,看到陈明,眯着眼睛打量,似乎在辨认这个久违的面孔。
陈明脚步不停,目光直视前方,不想被认出来,也不想寒暄。
十一年来,他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匆忙和冷漠,那里没有人会对陌生人投以过多的关注。
拐过两条街,他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了。
前方是他熟悉的一排老房子,红砖青瓦,房檐下挂着几盏褪色的灯笼,那是春节时挂上的,过了节也没人取下。
最里面的那一户,就是他的家。
门虚掩着,这是小县城的习惯,白天从不上锁。
陈明站在门前,深吸一口气,轻轻推开了门。
院子里,母亲正在晾衣服,听到声响回头,看到陈明,手里的衣服滑落到水泥地上。
她愣了一下,随即弯腰捡起衣服,拍了拍上面的灰尘,若无其事地说:"回来了?东西西重吗?"
陈明没有行李,只有一个公文包和手机,他摇摇头:"不重。"
父亲听到动静,从堂屋里走出来,手里还拿着报纸。
看到陈明,他的脚步顿了一下,然而面部表情几乎没有变化。
他回到藤椅上坐下,目光在陈明身上停留了片刻,又重新投向报纸。
"爸。"陈明轻声叫道。
父亲应了一声,声音模糊不清。
气氛一时有些尴尬。
陈明不知道该说什么,十一年的分离,给他们之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。
母亲打破了沉默:"饭马上就好,你先去房间放东西吧。"
陈明点点头,走向自己的房间。
推开门,他愣住了。
房间保持着他离开时的样子,床铺整洁,书桌上的笔记本摆放得整整齐齐,墙上贴着他高中时代喜欢的海报。
唯一不同的是,桌上多了一个相框,里面是他的大学毕业照。
窗台上放着几盆绿植,叶子翠绿发亮,显然经常有人打理。
床头柜上摆着一杯水,水面上还漂浮着几片柠檬,看起来是刚刚倒的。
陈明坐在床沿,突然感到一阵说不出的复杂情绪。
他环顾四周,这个房间像一个时间胶囊,凝固了他的青春岁月。
母亲说每周都打扫,但他能感觉到,这里被照料的频率远不止如此。
他走到书桌前,拉开抽屉,里面整齐地放着他的高中课本和习题册。
最上面是一本数学练习册,翻开一看,上面布满了他的笔记和解题过程。
他记得这本册子,高三那年,他为了一道几何题熬到深夜,最终解出来后,兴奋得睡不着觉。第二天,父亲看到答案,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:"还可以。"
陈明合上习题册,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上。
照片中,年轻的父亲站在一群学生中间,神情严肃。
那时父亲还是县中的物理老师,威严又刻板,对学生要求极严,对他这个儿子更是如此。
十一年前的那场争执,源于他执意要去大城市发展。
父亲坚持要他留在县城,考本地的师范,将来接他的班。
"教书是稳定的工作,"父亲说,"你去外面能做什么?那么多人挤破头,有你的位置吗?"
陈明当时已经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建筑系,梦想着设计摩天大楼。
父亲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他的热情上。
他们争执不下,最终不欢而散。
陈明独自一人离开家乡,带着愤怒和倔强,发誓要出人头地,证明父亲的看法是错的。
现在,十一年过去了,他确实做到了。
他成了知名的建筑师,参与设计了几座地标性建筑,事业有成,收入颇丰。
按理说,他应该感到满足,可站在这个充满回忆的房间里,他却感到一种莫名的空虚。
房门被轻轻敲响,母亲的声音传来:"吃饭了。"
陈明深吸一口气,整理了一下情绪,走出了房间。
02
饭桌上的气氛有些压抑。
父亲专注地吃着碗里的饭菜,目光很少抬起。
母亲不时给陈明夹菜,动作轻柔,仿佛怕惊扰了什么。
陈明试图找些话题,问了问县城的变化,得到的只是简短的回答。
"县城东边那块地开发了没有?"陈明问。
"开发了,盖了个购物中心。"父亲简短地回答。
"听说要修一条高速公路从县城边上过?"
"早修好了,从南边过。"
陈明又问了几个问题,得到的都是类似的简短回答。
谈话就像是一团湿棉花,怎么也燃不起来。
突然,父亲问道:"工作怎么样?"
陈明一愣,没想到父亲会主动问起他的工作。
"还行,"他说,"刚接了一个大项目,在西部一个新区,是个文化中心,挺有挑战性的。"
父亲点点头,没有再问下去。
陈明本想多说一些,但看到父亲又低下头专心吃饭的样子,那些准备好的话又咽了回去。
饭后,陈明主动收拾碗筷,母亲在一旁洗菜,准备明天的食材。
厨房不大,两个人在里面有些拥挤,但母亲的动作熟练而温柔,不时用余光瞥他一眼,眼神里带着陈明读不懂的情绪。
"明天早上吃什么?"母亲突然问。
"啊?"陈明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"你不是说要早起吗?"母亲轻声说,"想吃什么,我准备一下。"
陈明有些愧疚:"不用麻烦了,我四点就走,您别起那么早了。"
走出厨房,陈明看到父亲坐在堂屋的藤椅上,正翻看一本杂志。
走近一看,是一本建筑杂志,上面有他参与设计的一个项目报道。
父亲见他走过来,迅速合上杂志,起身走向卧室:"早点休息吧,明天不是要早起吗?"
陈明站在原地,不知该如何反应。
他本以为父亲对他的工作毫无兴趣,没想到会看到这样的场景。
他想追上去问个明白,但父亲的房门已经关上了。
这时,门外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:"有人在家吗?老陈在吗?"
是隔壁的王大爷。陈明走出去,看到王大爷站在院子里,手里提着一袋水果。
王大爷看到陈明,先是一愣,随即露出惊喜的表情:"哎呀,是小明啊!真的回来了!"
陈明有些疑惑:"王大爷好,您怎么知道我回来了?"
王大爷笑了笑:"刚才在街上碰到修车的老李,他说送你回来了。这不,我寻思着来看看。"
陈明请王大爷进屋坐,母亲忙着泡茶招待。
王大爷是个热心肠的老人,话也多,一进门就开始讲述这些年县城的变化和邻里的琐事。
"你爸退休了,在家闲着没事,天天看书看报纸,偶尔去钓鱼。"王大爷说,"就是身体不如从前了,去年冬天那一场病,可把我们都吓坏了。"
陈明心里一紧:"什么病?"
王大爷似乎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,有些尴尬地看了母亲一眼。
母亲轻轻摇头,示意不要多说。
陈明转向母亲:"爸生病了?什么时候的事?怎么没人告诉我?"
母亲叹了口气:"去年冬天的事了,没什么大不了的,就是感冒引起的肺炎,住了几天院就好了。"
"为什么不告诉我?"陈明追问。
母亲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说:"已经过去了,别提这些了。"
王大爷似乎察觉到气氛有些不对,连忙转移话题:"对了,小明,你现在是大建筑师了吧?我看报纸上经常有你的名字。你爸没少跟我们炫耀呢,说儿子多有出息。"
陈明愣住了:"我爸跟你们提起我?"
王大爷笑着点头:"那是相当自豪啊!每次县里有什么新建筑,你爸都要去看,说是要了解儿子的专业。"王大爷压低声音,"别看你爸平时不苟言笑,其实心里最惦记你。前段时间县里那个新图书馆开工,你爸特意去工地转了好几趟,还跟工程师讨论图纸呢。"
陈明不知道该说什么,心里一阵酸涩。
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的工作不屑一顾,没想到私底下却如此关注。
不久,王大爷告辞离开。
临走前,他拍了拍陈明的肩膀:"难得回来,多住几天吧。你爸这人死要面子,嘴上不说,心里指不定多高兴呢。"
送走王大爷,陈明回到屋里,看到母亲正在客厅收拾东西。
他走过去,轻声问道:"爸病那么重,为什么不告诉我?"
母亲停下手中的动作,长叹一口气:"他不让说。"她顿了顿,"他说不想打扰你的工作。"
陈明心里一阵刺痛。
他想起这些年来寄回家的那些照片和明信片,大多是工作中的成就或出差的见闻,很少问候父母的健康和生活。
他以为那些成就会让父亲感到骄傲,会让当年的决定显得正确,却没想到关心才是父亲真正需要的。
"我去看看爸。"陈明说。
母亲摇摇头:"别去了,他已经睡了。你明天不是要早起吗?也早点休息吧。"
陈明点点头,回到了自己的房间。
躺在床上,他翻来覆去睡不着。
窗外,偶尔传来几声狗叫,远处的山影在夜色中若隐若现。
这一切是如此熟悉,又如此陌生。
03
午夜时分,陈明起床去厕所,经过父母的房间,听到里面传来低低的说话声。
"他明天真要走啊?"父亲的声音。
"嗯,他说有工作。"母亲回答。
"这孩子,才回来一天,急什么?"父亲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满,却又混杂着关切。
"人家工作忙嘛,能回来已经很好了。"
"哼,这么多年,也不知道多回来看看。"
"别这样说,他有自己的生活。"母亲轻声劝道,"我听王大爷说,他这次是因为车坏了才回来的,明天修好了就走。"
一阵沉默。然后是父亲的叹息:"这孩子,倔得跟我一个样。"
母亲笑了一下:"是啊,你们父子俩,谁也不肯低头。"
又是一阵沉默,陈明正准备离开,却听到父亲低沉的声音:
"那条小路还在吗?"
"什么小路?"母亲问。
"县中后面那条,他小时候每天放学都走的那条。"
"在,怎么会不在?你走的路,一直都在。"母亲回答。
"明天我去看看。"父亲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,"那条路...我们曾经一起走过很多次。"
陈明站在黑暗中,心脏猛地一跳。
他想起了那条小路,高中时代,父亲每天放学后都会在校门口等他,两人一起走那条小路回家。
即使是雨天,父亲也会撑着一把大伞在那里等待。
那时候,父亲还年轻,步履矫健,经常一边走一边给他讲物理题。
他从没想过,父亲还记得那条路,更没想到,父亲会在深夜提起这件事。
陈明悄悄回到自己房间,坐在床边,久久不能平静。
他的目光落在书桌上那本建筑杂志上,翻开一看,发现里面有许多标记和笔记,都是父亲的字迹。
他起身走到书架前,发现那里整齐地排列着各种建筑类书籍和杂志,有些是他学生时代的课本,有些则是近年来出版的专业书籍。
他随手拿出一本翻阅,里面同样布满了父亲的笔记和标记。
陈明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住了。
十一年来,他一直以为父亲对他的选择嗤之以鼻,原来父亲一直在私下里关注着他的领域,甚至自学了建筑知识。
他放下书,来到客厅,看到墙上挂着的全家福。
照片中,他大学毕业那年,父母专门去省城参加了他的毕业典礼。
当时父亲依然是那副严肃的表情,母亲则微笑着站在一旁。
这张照片是他人生中重要的时刻,也是十一年来唯一的一次全家团聚。
客厅的柜子上摆放着许多他寄回来的照片,有他和团队领奖的,有他在工地上的,还有他参与设计的建筑落成时的照片。
这些照片被精心地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,有些甚至用相框装裱起来。
陈明拉开柜子的抽屉,看到里面整齐地叠放着他这些年寄回家的所有明信片和信件。
他随手拿起一张明信片,是五年前从欧洲寄回来的,上面简短地写着他正在考察当地的建筑风格,工作很忙,让父母保重身体。
当时写这张明信片时,他只是例行公事,没想到父母会珍藏至今。
忽然,他的目光被抽屉角落里的一个信封吸引。
信封已经泛黄,看起来有些年头了。
他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是一张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,是他当年被重点大学建筑系录取的通知书。
通知书下面压着一张剪报,是县报上的一篇报道,标题是《我县学子陈明被省重点大学录取》。报道中提到了他的优异成绩和对建筑的热爱,还特别强调了他父亲的培养。
陈明记得这篇报道,但他不知道父亲会保存下来。
更让他惊讶的是,信封里还有一张小纸条,上面是父亲的字迹:"儿子争气,考上重点大学建筑系,将来要成大建筑师。"字迹工整有力,透着满满的骄傲。
这张纸条的日期,正是他和父亲大吵一架的前一天。
陈明坐在地上,手捧着这些泛黄的纸张,突然觉得鼻子发酸。
他一直以为父亲反对他学建筑,反对他离开家乡,可这张纸条分明显示,父亲内心是支持他的,甚至为他感到骄傲。
这么多年来,他对父亲的误解,那场激烈的争吵,那些不联系的日子,仿佛都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误会之上。
他回想当年那场争吵的细节。
父亲说的是:"你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吗?本地师范有什么不好?"而他只听到了"本地师范"这个关键词,认为父亲是在强迫他留在县城当老师。
可如果父亲的顾虑不是职业选择,而只是担心他离家太远呢?如果父亲的固执,只是舍不得他离开呢?
陈明坐在客厅的地板上,被这个可能性震惊了。
十一年的心结,也许只是一场误会的结果。
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珍贵的回忆放回抽屉,轻轻合上,生怕惊扰了沉睡的过往。
回到房间,他久久不能入睡,脑海中不断回放着这十一年来的点点滴滴,试图寻找被他忽略的蛛丝马迹。
04
凌晨三点,陈明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。
房间里一片漆黑,只有窗外透进来一丝微弱的月光。
他坐起身,揉了揉眼睛,思绪依然停留在刚才的梦境中。
梦里,他和父亲站在那条小路上,背对着彼此,一个向东,一个向西,却怎么也走不出那条路。
窗外,县城的夜晚静谧而祥和。
偶尔有风吹过,带来远处青草的香气和潮湿的泥土气息。
这些都是城市里闻不到的味道,让他有一种莫名的安心。
他下床,准备收拾一下行李,四点就要出发了。
昨晚的发现让他心绪不宁,他本想今天和父亲好好谈谈,但工作不等人,项目组的同事都在等他。
就在这时,他听到厨房里传来轻微的响动。
陈明走出房间,眼前的一幕让他瞬间泪目。
看到厨房的灯亮着,传来轻轻的切菜声和揉面声。
他走过去,看到母亲正在案板前和面,面前摆着各种食材,看起来是在准备早餐。
"妈,你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?"陈明轻声问道。
母亲回头看了他一眼,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:"你不是说要早起嘛,我给你准备点吃的。"
陈明看了看厨房里的情景,母亲准备了不少食材,显然是要做一顿丰盛的早餐。
"不用这么麻烦的,随便吃点就行了。"
母亲摇摇头,继续手上的动作:"不麻烦,做儿子喜欢吃的,怎么会麻烦呢?"
陈明站在一旁,看着母亲熟练地和面、擀皮、包饺子。
母亲的动作虽然因年纪渐长而变得缓慢,但每一个步骤都显得那么娴熟,那么专注。
"妈,我来帮您吧。"陈明走上前。
母亲点点头,给他腾出一块地方。
陈明卷起袖子,开始帮母亲包饺子。
两人一站一坐,默契地配合着,饺子很快就包好了一盘。
"这些年,你过得好吗?"母亲突然问道,声音很轻,像是怕惊扰了什么。
陈明愣了一下,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这些年,他的事业确实很成功,但生活却像一台永不停止的机器,日复一日,周而复始,没有太多值得回忆的时刻。
"挺好的,"他说,"工作顺利,生活也还行。"
母亲没有追问,只是点点头:"那就好。"
厨房里又恢复了宁静,只有饺子下锅时的水沸声和勺子搅动的声音。
"你爸其实很想你。"母亲突然说。
陈明的手顿了一下,不知道该接什么话。
母亲像是自言自语:"你爸这个人,从小就不会表达,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常常相反。他越是在乎的人,越是表现得严厉。"
陈明想起父亲书架上那些建筑书籍和杂志,心里一阵酸涩。
"那天晚上...我和爸吵架那天..."陈明犹豫着开口。
母亲叹了口气:"你爸不是反对你学建筑,他只是舍不得你走那么远。他在县中教了一辈子书,从没离开过这个地方,他怕你去了大城市会吃苦。"
这和陈明的猜测一样。原来父亲并非反对他的梦想,只是出于父爱的担忧。
"那他为什么说那些话?"陈明问,"他说我走了就别回来了。"
母亲摇摇头:"气话而已。你走后,他每天都去车站,一坐就是大半天,盼着你回来。"
陈明的心被什么东西揪住了,说不出话来。
"你寄回来的每张照片,他都要看好几遍,还要去打听那些建筑在哪里,有多高,多气派。"
"我不知道..."陈明喃喃道。
"他不会跟你说这些的,"母亲说,"他怕你笑话他这个老教书匠不懂建筑。"
陈明想起父亲在建筑杂志上做的笔记,那些工整的字迹和认真的批注,突然明白了父亲的用心良苦。
"去年他生病,一直高烧不退,住进了医院。"母亲继续说道,声音有些哽咽,"他让我发誓不告诉你,说不想耽误你的工作。高烧中他一直念叨着你的名字,说要去看你设计的大楼。"
陈明的眼眶湿润了。他从未想过,父亲会如此牵挂他。
"你和你爸,都是倔脾气。"母亲摇摇头,"两个人谁也不肯先低头,这一拧就是十一年。"
饺子的香气渐渐弥漫在厨房里,母亲舀起一个放在小碟子里,递给陈明:"尝尝,看味道对不对。"
陈明接过饺子,咬了一口,熟悉的味道顿时充满口腔。
这是记忆中的味道,是家的味道。
"好吃,和小时候一样好吃。"陈明说,声音有些哽咽。
母亲笑了,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:"你小时候最爱吃我包的饺子,每次都能吃两大碗。"
陈明想起小时候的场景,一家三口围坐在饭桌旁,他狼吞虎咽地吃着饺子,父亲总是提醒他慢点吃,母亲则不停地给他碗里添饺子。
那些简单而温馨的时光,不知何时被他遗忘在了记忆的角落。
饺子很快煮好了,母亲将它们盛进碗里,放在餐桌上。
"我去看看你爸起了没有。"母亲擦了擦手,走出厨房。
陈明坐在桌边,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,心中五味杂陈。
十一年的时光,一晚的重逢,让他看到了自己一直忽略的东西。
不一会儿,母亲回来了:"你爸说他再睡会儿,你吃完了再去叫他。"
陈明点点头,默默地吃着碗里的饺子。饺子皮薄馅大,咬一口汤汁四溢,是他记忆中的味道。
"妈,"陈明犹豫了一下,"我...我是不是太少回家了?"
母亲看了他一眼,眼神温柔:"你有自己的生活,我们理解。"
这句话让陈明更加愧疚。
他这些年来,一直以为离开家乡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,却不知在追逐的过程中,遗失了多少珍贵的时光。
"我以后会常回来的。"他说,声音坚定。
母亲点点头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:"你爸会很高兴的。"
吃完饭,陈明看了看表,已经快四点了。他该出发了,不然会赶不上车,耽误工作。
"妈,我得走了。"他站起身,"麻烦您今天起这么早。"
母亲摇摇头:"不麻烦。"她转身去厨房,拿出一个保温袋,"给你带上,路上吃。"
陈明接过袋子,感觉沉甸甸的,里面装满了食物。
"不用这么多..."
"带着吧,"母亲说,"你爱吃的都在里面。"
陈明点点头,心里一阵温暖。
他看了看父亲的房间,犹豫了一下:"爸还没起,我先走了吧,您帮我跟他说一声。"
母亲似乎想说什么,但看到陈明焦急的样子,只是点点头:"行,我告诉他。你路上小心。"
陈明点点头,给了母亲一个拥抱:"妈,谢谢您。"
母亲轻轻拍了拍他的背,什么也没说。
陈明拿起公文包和保温袋,朝门口走去。
走到门口,他回头看了一眼家里的摆设,想要将这一切深深地记在脑海中。
清晨的县城静悄悄的,只有几盏路灯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。
他刚走出几步,突然想起忘了拿手机充电器,又转身回到屋内。
路过厨房时,他看到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三副碗筷,三个热气腾腾的饭碗,一边还放着父亲最爱的小咸菜。
其中一个碗里装满了饺子,上面盖着一块干净的纱布,防止凉得太快。
他呆呆地站在那里,突然明白了什么。
05
陈明站在厨房门口,心脏仿佛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揪住了。
他轻轻走进厨房,看着那三副碗筷,三个饭碗,意识到母亲不仅为他准备了早餐,还煮了父亲的那份。
她知道父亲会起来送他,所以也为父亲准备了早餐。
陈明拿起自己的公文包,再次走向门口。
就在这时,父亲的房门打开了,父亲已经穿戴整齐,静静地站在那里。
"爸,您起来了。"陈明有些惊讶。
父亲点点头:"我送你。"
"不用了,爸,天还早,您再休息会儿吧。"
父亲没有理会,已经穿上了外套:"我知道近路。"
陈明看了母亲一眼,母亲点点头,示意他答应。
"好吧,那就麻烦爸了。"
父亲走在前面,步伐稳健,陈明亦步亦趋地跟着。
两人一路无言,只有脚步声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。
拐过几条街,父亲带着陈明走进了一条小路。
这条路陈明很熟悉,是当年上学时常走的近道。
小路两旁是一排排的老房子,墙面已经斑驳,但路面却很干净,显然有人经常打扫。
"这条路我常走。"父亲突然开口。
陈明愣了一下,没明白父亲的意思。
"每天早上散步,都会走这条路。"父亲继续说,声音低沉,"习惯了。"
陈明这才明白,父亲是在说这条路。
这是他们当年一起上学放学的路,父亲这些年一直保持着走这条路的习惯。
"这条路...变化不大。"陈明说,不知道该接什么话。
父亲点点头:"嗯,变化不大。"顿了顿,"人走的路,总会留下痕迹。"
陈明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,但他能感受到父亲话里有话。
小路尽头是一个小广场,再往前就是车站了。
清晨的广场空无一人,只有几只鸽子在地上啄食。
"到了。"父亲停下脚步。
陈明看了看表,离发车还有十分钟。他转向父亲,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父亲站在原地,目光直视前方,仿佛在看着什么遥远的东西。
"爸..."陈明开口,却不知道该说什么。
"你的路,走对了。"父亲突然说,声音有些颤抖。
陈明愣住了,没想到父亲会说这样的话。
"我当年...不该拦你。"父亲继续说,"你有你的路要走。我只是..."父亲顿了顿,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语,"舍不得。"
这两个字,轻飘飘的,却沉甸甸地落在陈明心上。他从未听父亲说过这样的话,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。
"我知道了爸。"陈明声音有些哽咽,"我...我以后会常回来的。"
父亲点点头,依然没有看他:"你有空的时候回来就行,别耽误工作。"
陈明看着父亲的侧脸,那张曾经在他心目中严厉刻板的脸,此刻看起来有些苍老,也有些陌生。
他突然意识到,十一年的时光,不仅改变了他,也改变了父亲。
"爸,我..."
"去吧,车要来了。"父亲打断他的话,指了指车站的方向。
陈明深吸一口气,点点头:"那我走了。"
父亲再次点头,没有多说什么。陈明转身走了几步,又回头看了一眼。父亲依然站在原地,背影在晨光中显得有些单薄。
陈明突然想起了什么,快步走回父亲身边:"爸,下个月我生日,您和妈...能来看看我吗?"
父亲愣了一下,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点了点头:"行,到时候我和你妈去看看你。"
陈明露出笑容:"我到时候给您打电话。"
父亲再次点头,脸上的表情依然严肃,但眼睛里的光却柔和了一些。
"去吧。"父亲说。
陈明点点头,转身向车站走去。背后,父亲的目光一直追随着他,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车站的入口处。
06
初春的清晨,有些许凉意。陈明坐在候车室里,等待着班车的到来。
手机响了,是一条短信,修车师傅发来的,说车已经修好了,让他去取车。
陈明回复说稍后就去,然后低头看了看手中的保温袋,里面装着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。
他打开袋子,香气顿时弥漫开来。
里面有饺子、包子、还有几个煮鸡蛋,甚至还有一小盒他爱吃的腌萝卜。
每样食物都用保鲜膜仔细包好,防止混在一起。
袋子的最底层,还有一个小纸包,打开一看,是几块红糖糕,那是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。
陈明的眼眶湿润了。
他记得小时候上学,母亲总会偷偷塞给他几块红糖糕,说是下课饿了可以吃。
那时他嫌母亲啰嗦,总是不耐烦地把糖糕塞进书包。
而现在,这小小的红糖糕却成了最珍贵的礼物。
广播里传来班车即将到站的通知,陈明收拾好东西,准备登车。
就在此刻,他的手机再次响起,是一条短信。
打开一看,是父亲发来的:"路上注意安全,到了给家里打个电话。"
简单的一句话,没有任何多余的修饰,就像父亲本人一样,质朴而真诚。
陈明盯着这条短信看了许久,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。
十一年来,这是父亲第一次给他发短信。
班车缓缓驶入站台,陈明擦干眼泪,登上了车。
车窗外,晨光初现,远处的群山逐渐清晰起来。
那是他魂牵梦萦的家乡,也是他十一年来一直想要逃离的地方。
车子启动,缓缓驶出站台。
陈明透过车窗,望着渐渐远去的小县城。
那里有他的童年,有他的记忆,有始终等待他归来的父母。
他拿出手机,回复父亲的短信:"知道了,爸。下个月见。"
发完短信,陈明靠在座椅上,闭上眼睛。
耳边是车轮碾过路面的声音,混杂着引擎的轰鸣。但在这嘈杂的声音里,他仿佛又听到了那个凌晨,厨房里母亲准备早餐的声音,和父亲低沉的呼吸声。
那一刻,他明白了家的意义。
它不是一个地方,而是心灵的归宿。
无论走多远,无论离开多久,它始终在那里,等待着你的归来。
时间如水,流转不息;亲情如山,静默不语。
或许,人生最大的成长,不是学会了如何奋斗,而是明白了如何回家。
陈明看着窗外渐行渐远的家乡,心中的那个结,终于解开了。
特此申明:本文《11年出差路过老家住一晚,凌晨4点悄悄离开,路过厨房却泪目》含有虚构内容创作成分,人物均为化名,图片源自网络,请勿对号入座,请理性观赏文章
